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22卷A面

(手抄稿 第十六册 p35)

p. 288 (4)

三百二十万。哇!这三百二十万里深的这么一块,然后呢把它磨成功沙子,那么有一粒沙子,你就得到一个什么?转轮圣王的这个位子。就这么、这样地大的功德,这不得了的功德,这功德之大呀,不得了的!

下面“乃至”,下面一个“具寿”这个具字,你们改一改,它文字上面写一个且。具寿,平常我们说长老、长老就是这个。那个邬波离尊者跑到世尊面前,请问世尊说:“这一个比丘,他这么样地礼这个塔,这么大的善根哪,是不是有可能这个善根,做了一点不好的事情,统统能够损坏掉了呢?”那么佛就告诉他:“是的。”什么状态啊?“于同梵行”,那就是我们同道当中,而做了什么?犯了这个过患,“疮患”。那么它这个地方的疮患指什么?就是指瞋心。所以他下面说呀:“他只要一犯了这个疮患,一害了这个瞋 (p36) 心哪!我就再不看见他那些福报,没有了。”就这样大的善根,由于这么一点点的这个毛病、过失,就彻底地摧毁掉了。

所以世尊就警告说:“邬波离啊,所以乃至于枯树,”为什么叫枯树啊?那个树还有派上用场,枯掉了以后,我们就摧枯拉朽,那简直是不要说用、用不上,烧火都没办法的,那个枯掉的树,你烧起火来都没用的。“乃至于这样一点用场都……没有用场的东西,你都不能起一个损恼之心,何况是对于一般人哪─有识之身。”他那个地方,并没有说菩萨、佛子,或者是梵行者,喏!这样,他特别说明的。真正重要的就是,不管任何情况之下,你呀不要发脾气,不要让那个瞋恚生起现行。

下面特别解释一下“坏善根”,坏善根。这个坏善根的解释之前,我先要说明:平常我们读经等等,往往就囫囵吞枣,嘎嘎嘎……念过去了。这个论之真正好的地方,他把每一个地方,他有一个认真的说明;不但说明,而且还很深细地抉择,抉择的话,就是辨别得非常清楚。所以平常我们往往读经觉得:哎呀,很懂!等到你一读论的话,你发现啊原来你在门外,根本他到底说些什么,完全不知道。所以我们真正要想修行的话,请问:你完全不知道你能修行吗?当然不能!所以说种善根则可啊,真修行的话,那是非要学它的原因在这里。所以他下面辨别这个断善根是什么,坏善根,前面已经讲过了,曾经讲过, (p37) 讲到四力忏悔的时候,记得不记得?那么现在这地方又辨明一下。

Some scholars' position: The meaning of destroying the roots of virtue is that in destroying the capacity of previous virtues to issue their effects speedily, you delay the issuance of their effects. So anger, for instance, will give its effect first, but it is certainly not the case that the seeds of the roots of virtue will not issue effects when they later meet with the requisite conditions, because, given that no mundane path can eliminate the seeds that are to be eliminated, it is impossible to have an elimination of the seeds of the afflictions." 

【坏善根义,有诸智者作如是说,摧坏先善速疾感果之功能,令果久远,先当出生瞋等之果,非后遇缘不自生果,以世间道皆不能断所断之种,定不能断烦恼种故。】

他为什么要这么辨呢?就是有些人会这样说,而且这些人,还不是普通人喔─诸智者!这个情况在当年这个印度、西藏,乃至于我们中国,都是这样。现在我们张眼一看哪,也立刻可以看得见,不要说眼前一般的人,只是做些文字功夫的;我们看我们历代的祖师大德们,的的确确有的人哪,对这个经的文义这么解释,有的人对这个经的文义这么解释。我们这一些祖师大德,的的确确我们都很尊重、很恭敬,他也有成就,所以公认为祖师大德,这个什么?智者。那么这个地方也是如此,是不是很明白!如果说确定不移的话,那么彼此之间那些祖师大德所说的话,一定没有什么争议,既然彼此有争议,他说他、你说你,这个里边有问题,这样。所以说这个本论哪,它每一个地方,辨别得非常深细,让你对于真实的内涵是了无余遗,那个时候你去如法行持的话,你不会出毛病,这是我们必定应该知道的。所以这个智者两个意思,这样。

所以有的这些,这个祖师们他这么说:什么叫摧坏善根哪?就是说把你很快感果的 (p38) 功能,暂时不能感果。实际上呢造了这个以前的这个善业,这个业还在,只是说眼前先感得什么?先感那个瞋恚之果,所以说“先当出生瞋等之果”,这个先出生。而善根那个果呢?原来那个善根果只是“令果久远”,不是说后面不生。所以他说非后面遇了缘─它还是会生的─不是后面遇了这个善缘不生果。他有理由的哦!下面说:“以世间道”,因为普通的世间道,是不能断这个一切的有漏种子。所以这个有漏的这个烦恼种啊,它不能断除,不能断除,他是根据这个。既然世间有漏之法不能断除那个种子,那个种子的话相当于现在我们说,造了一个善业有一个善种子,造了恶业有恶种子,所以这个瞋恚是个世间道,世间道是不能断那个种子的。可是因为你瞋恚了以后,所以你那个瞋的果先生起,而本来所积的这个善根、这个种子啊,是暂时生不起来,只是使得这个果报久远以后才起,这种说法。欸!现在呢,大师在这个地方特别告诉我们:

Reply: This reasoning is unsound because

【然此理不定,】

他倒不一定马上否定它,说不对或者对,而是说不一定,不一定!我们看看哦!他一定要辨别得很深细以后,然后如理地抉择哪一个才是。

(1) even the purification wherein ordinary beings clear away nonvirtue by means of its remedy, the four powers of confession, is not an elimination of its seeds; nevertheless, though the seeds of this nonvirtue may later meet with the requisite conditions, they cannot issue a fruition; 

【如诸异生,以四对治力,净治不善所获清净,虽非断种,然后遇缘其异熟果定不生故。】

(p39) 根据什么?根据这个。就好像我们凡夫一样,说反过来说吧!我们修善行─忏悔,忏悔的时候以所谓说四力去对治它。用四个对治的力量,把以前所积的种种的不善之业都忏悔干净,净治了,那个时候获得了清净了。清净是清净了,对不起,这个种没有断哦,如果说断了种的话,你就证圣果啰,对不对?所以没有,没有证圣果。只是说你净治了罪障以后,然后呢你可以如理修行,然后呢一步一步上去─从集资、加行而证道,然后呢先证的话是见、修,然后呢到佛果,是这样的哦!所以它那个种的确没有断哦!

但是它虽然种没有断,因为你经过了四力对治以后,以后虽然遇缘的话,那个时候虽然遇到缘哪,你那个恶法它不会感果的。既然恶法不一定感果的话,请问善法当然也不一定感果。至于说到底感不感,他没有说这个、这个……哦!这地方已经说明了,前面在这地方,四力对治当中已经很明白地说明。假定你的四力圆满地能够对治的话,它一定不感果,对不对?所以这地方说,你如果说能够以四力对治获得“清净”,这两个字很重要哦!获得清净的时候,那个时候你的恶业啊,将来虽然遇缘的话,“其异熟果定不生故”,确定不会再生起的!

(2) even virtuous and nonvirtuous karma that are spent upon issuing their individual fruitions do not lose their seeds; nevertheless, even when the seeds of such karma meet henceforth with the requisite conditions, it is impossible for fruitions to arise; and

【又已感异熟善 不善业,虽非断种,然后遇缘亦定不生异熟果故。】

(p40) 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个。我们造了这个业以后,造完了业以后一定感果的。那么等到你在感完,感了那个果以后─善业感善果,不善业感恶果─那个时候感了这个业以后,这个种还在哦,“虽非断种”,然后再遇缘的话,它也不一定生。第三个,

(3) when you attain the peak and forbearance levels of the path of preparation [the second and third of four levels], you do not eliminate the seeds of nonvirtue that cause wrong views and miserable rebirths; nevertheless, even though the seeds of this nonvirtue may meet with the requisite conditions, they cannot give rise to wrong views or a miserable rebirth. 

【又加行道得顶忍时,未断邪见及恶趣因不善种子,然遇缘时,亦定不起邪见及恶趣故。】

他一层一层深入。除了上面这个情况以外,还有修习的加行位上面,加行位有四个,所谓暖、顶、忍、世第一地。世第一地后面的话,那就见道了,见道了当然把那不善的种子啊,整个地就断除掉了。所以在这个顶位跟忍位的时候,它那个“邪见”、“恶趣因”的这个种子啊,对不起,它没断掉;虽然没断掉,但是你只要得到这个位,它以后虽然遇缘,它也不会生起邪见以及去到恶趣,它也不会的。从这地方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前面他─那个诸位智者,前面那些祖师们说这个话不对。前面祖师们说的根据是什么?他根据是说因为世间道不能断种子。那么现在,喏!就告诉你了:欸,这个种子还在,对不起,它不感果,不感果!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这个地方,一定要分别得清楚。

Furthermore, the reasoning is unsound because, as the earlier citation Vasubandhu's Treasury of Knowledge Auto-commentary] says: As to the actions that give rise to cyclic existence, there are those that are weighty, those that are near, those to which you are habituated, and those you did earliest. Among these, the former will ripen first. 

【又如前引“诸业于生死随重。”随先熟一善不善业,暂遮余业成熟之位,仅以此义不能立为坏善不善,亦未说故。】

(p41) 嗯,这地方进一层地再说,我们除了这个以外,另外就是业感果的这一个,原则上面前面已经说过了─诸业于生死,说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这个业,以往造的业感果的次第是怎么样呢?我们晓得:随重、近、串习,然后呢在最前的先感果,对不对?所以说,它当一个业感果的时候,其他的业啊,好,停在那里。所以它只要感一个,而感的次第是随重、近、串习、先后这样来的。当这个感了果,其他都是“暂遮余业成熟之位”,其他的造的业暂时被遮止了,它就停在那里不动。

所以单单说这一个,如果说就这样叫作坏善根的话,那是不合理的。它并没有说,啊,那以后这样。因为前面那个诸智者怎么讲?他说那眼前先让那个瞋的恶果先生起,说这个善根以后。结果呢?我们造了种种的业,下一生真正感果的,除了这个以外,其他的下一生,欸,跟着来啊,它并没有说,因为这一个果、这一个业先成熟了,下面那些业断掉啊、坏掉啊,并没有啊!同样的道理,我们这地方就了解了,所以这个前面这些人说的这个话不合理。

Any virtuous or nonvirtuous action that comes to fruition does temporarily stop the opportunity for the fruition of another action; however, it is not said nor can it be established that a mere preceding fruition destroys virtue or nonvirtue. Nor is it appropriate for "destroying the roots of virtue" to mean the mere temporary postponement of fruition; 

【又异熟暂远,不能立为坏善根义。】

要晓得这个异熟是暂时不感果啊,这个绝对不能在……从这一个概念上面来说这个叫 (p42) 作坏善根,这个不可以的。

otherwise, 

【若不尔者,】

假定是,不是这样,反过来说,假定说这个异熟暂时不感果,就叫作坏善根的话,那下面这个毛病就来了。下面什么毛病?

it would absurdly follow that all powerful nonvirtuous actions must be considered destroyers of the roots of virtue. 

【应说一切有力不善业,皆坏善根故。】

应该说不管你做什么,凡是造的恶业的话都会坏善根,为什么?你造了这个恶业以后,它一定感恶果嘛!假定说这个令那个善业暂时不感果,先让那个恶业感果这一点上面,就算作坏善根的话,那岂不是所有的这个有力的恶业,它一定先感果,那么这个善根,都不是都坏掉了吗?实际上不是。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地方的坏善根,是特别指说,你一旦造了这个业以后,尽管将来遇见那个善缘的话,它就再起不来了,这么个严重法哦,这么个严重法哦!

平常我们造了一点恶业,如果善根没有坏的话,我们也有善业、也有恶业,如果恶业重的话,你先堕落,堕落完了以后啊,它这个善根又来啦,又成就啰!是啊,就比如说,我们说我们修习过程当中,正见、轨则、尸罗、净命,万一你不能做得圆满,那么那个时 (p43) 候你只要正见未坏,然后呢其他的地方做得稍微一点不大对的话呢,那个时候,你第一个可以不堕落这个地狱等等,堕龙当中。等到下一世,那么贤劫千佛当中,看你的这个业的轻重,起来的时候,欸!它那个善根还在啊,遇见那个缘它就成就啰,就这样,就成就了。这一种情况是什么,就是恶业先成熟,恶业先成熟,它那个善业啊,等到前面的恶业成熟了以后,那个善业的力量还在,它会感果的。

现在这地方坏善根是:不是!尽管这个恶业成熟了,等到恶业完了以后,它那个外面的外缘再来的时候,你那个善根没有感果的力量的,懂不懂啊?清楚不清楚?这个概念,你们一定要辨别得很清楚哦!所以了解了这个它的严重性,那个时候才会策励我们,这是我们所以在这地方要深辨的原因,否则的话,我们修行都是始终马马虎虎、浮浮泛泛。常常有人说:“法师啊,他们都是这样做的嘛!”所以在这一点,我为什么要特别说明。我们往往看见好像别人这样做,我也不至于这么坏吧,我也跟着去做。所以你一定要了解,他怎么做,他是智者,还是愚者。你跟着智者他怎么做的话,你大概错也错不到哪里去;如果你跟着愚者,那个时候你就完了!所以我们真正修行的人,一定要把圣教的真正的内涵辨别得非常清楚,辨别得非常清楚,那个时候你不要管他怎么做,你自己晓得的怎么是如理如法的,这样才对。我们继续下去。

Therefore, concerning this the master Bhāvaviveka states (as already explained) that in the case of both the purification of nonvirtue by the four powers of confession and the destruction of roots of virtue by wrong views and malice, the seeds of the virtue or nonvirtue cannot give rise to effects even though they may later meet with the requisite conditions, just as spoiled seeds will not give rise to sprouts even though they may meet with the requisite conditions.

(p44) 【故于此中清辩论师如前所说,以四种力净治不善,及由邪见损害之心摧坏善根,俱如败种,虽遇助缘而不发芽,后虽遇缘亦不能生果。】

前面这个里边,清辩论师特别把这一件事情,说坏善根的意义,去反显─就像拿四力净治不善以后,那么这个恶业就不会再感得恶果了。反过来说,你种了善根,虽然种了善根,“由邪见损害之心”,摧坏了善根,那么那个时候,这个善业也不能感善果了。不管它是恶也好、是坏也好,那个种子就像什么,就像“败种”,那个种已经损坏掉了。就像一个稻子一样,你把那个稻子火里面烤一烤,然后呢把那个稻子水里面泡了发发霉,对不起,到那个时候,虽然到了春天来了以后,摆在土里边,然后呢晒了太阳、加了肥料,这种助缘加上去啊,它不会发芽的!所以我们种的善根也好,或者恶业也好,同样的道理,如果说摧坏了以后那就不能生果的,这个才是对断善根的真义。

Moreover, as already explained, even though you cleanse your accumulation of sins through purification by the four powers, this does not contradict the fact that you are slow to produce higher paths. 

【又如前说,虽以四力净所造罪而得清净,而与发生上道迟缓无相违义。】

这个是除了这个以外,又顺便说明一下。前面曾经说过,我们四力忏悔了以后,得到清净了以后,是的,这个恶果是不感了,恶果是不会感的。但是并不是说,这个恶业没有影响哦!什么影响啊?是影响是这样:你去修行的时候,要想很快证果啊,对不起,那慢 (p45) 了!那要慢很久、很久,这样。所以他下面特别说明这个差别:

Accordingly, for some persons anger destroys, for instance, their resources and excellent body—the respective effects of giving gifts and safeguarding ethical discipline—but is unable to destroy their ability to easily produce roots of virtue again through giving gifts and safeguarding ethical discipline by means of the causally concordant behavioral effect of their habituation to generosity and an attitude of abstention. 

【故有一类,虽坏布施护戒之果圆满身财,然不能坏修习能舍及能断心作用等流,后仍易起施戒善根。】

它那个破坏,就是我们的善业,这个善业,有很多人造了恶业以后,就把布施、持戒这种感得圆满身财的这个果报,异熟果断掉了。异熟是断掉了,但是呢他那个等流,欸,妙咧!下一次遇缘的时候,他不一定会很有钱,为什么呀?他布施那个异熟的因,当时造了坏事破坏掉了,这个异熟因。但是呢他破坏的时候,这个因是破坏了,异熟的因是破坏了,这个等流因没有破坏。所以他第二世穷得要命,穷得要命;穷虽然穷,欸,他这个布施心却犹在。所以他不能断“修习能舍”,这个就布施来说;“能断”就是持戒,他那个持戒心还在,所以这个我们要……。“后仍易起施戒善根”,那一种情况之下,他对于布施持戒的善根哪,还是容易生起来的。另外一类呢,

p. 289

For other persons, anger destroys the continuous occurrence of a similar type of causally concordant virtuous behavior like ethical self-discipline and so on, but does not destroy the occurrence of an excellent body, resources, and so forth. 

【又有一类,虽坏施戒作用等流同类相续,然未能坏发生圆满身资财等。】

欸!反过来有一种叫妙咧!他做了坏事,破坏了这个善的事情以后,他下一生啊……就看他破坏是怎么个破坏法。有一类他“作用等流”,那个等流心破坏了。以前是布施 (p46) 的,可是这一生哪,碰见这个因缘的话,他布施不能布施,持戒也不能持戒,但是却是感得圆满的财位,乃至于这个“身”,身相什么?我们持戒能够得到人天的果报。

也许这里大家就奇怪了,这怎么可能?对呀!那现在我们眼前仔细观察一下,就对了,眼前观察一下就对了。比如说,我们现在布施啊、持戒啊,这样;到那个时候,你心里面生起了邪见了:嗯,这个东西没有什么意思!生起了大邪见,但是呢你这个行为本身,并没有做特别的恶的行为。所以那个时候因地当中,什么?就是你把你那个心因破坏掉了。因为你没有行为上面造很大的恶绩,所以到下一世,你外面的行为上面这东西没破坏,这个异熟还感果,可是你心理上面不对;以及眼前我们譬如说布施等等也是这样。所以他为什么讲,不管是布施、持戒、忍辱等等,一定以意乐为先的原因就是这样。我们眼前也看得见很多人,喔唷,他那个钱啊多得不得了,但是他那个心哪,那缩成一团!不要说布施不肯布施,自己用是都舍不得用,就是这种状态。所以我们每一个地方辨别得很清楚了以后,自然对这种行相,我们就了解得清清楚楚。

Some [bodhisattvas] realize a path through which they progress to perfection within one eon, for instance, if they do not generate anger toward a bodhisattva who has obtained a prediction of his or her upcoming enlightenment (as explained earlier). If they produce a single angry thought toward such a bodhisattva, this path is not expelled from their mind-stream, but their progress on the path becomes slow for the length of an eon. 

【又有一类如前所说,若不瞋恚授记菩萨,一劫所能圆满道证,由起瞋心自相续中已有之道,虽不弃舍,然一劫中进道迟缓。】

(p47) 还有一类,像前面所说的,发了瞋心以后。他下面特别有一句话,“若不瞋恚授记菩萨”,你发了这个瞋心以后,假定你所瞋的对象,是一个已授记的菩萨的话,那这个罪过就完了!那你要想忏悔,忏得干净的可能性太少太少了,简直太少太少了!下面有一个证据的,说万一这是一个菩萨,而且是授记的菩萨,通常这个授记有一个标准的喔,这不是普普通通的菩萨。说你一旦对这个授记的菩萨瞋恚的话,对不起!你要想忏干净啊,很难!

现在呢他倒瞋恚并不是瞋恚这个授记的菩萨,是普通的,那么那个时候这种瞋心,你可以净除的。虽然经过四力忏悔了、净除了,但是净除是净除了,你要想在这一个短时候之内,能够修行证道的话,对不起,不行!为什么呀?因为,由“自相续”当中,前面已经积累的这一个善根,被这一下的瞋心破坏掉了,破坏掉了!所以这个感果的这个是不会有啦!忏悔了,这个瞋心、这个恶业经过忏悔以后,把它清除掉了,可是积累的这个资粮本身,就被这一个瞋念统统摧毁掉了!这个有这么个严重法。

In brief, just as in the case of the purification of nonvirtue there is no need to purify every behavioral effect, so with respect to the destruction of virtue there is no need to destroy every behavioral effect. 

【总之如净不善,非须尽净一切作用,故坏善根亦非坏尽一切作用,此极重要。】

这个地方是特别辨明,特别辨明。对善的事情做了以后坏善根,以及做了坏的事情, (p48) 经过如理的忏悔修持以后,净除这个坏的,我们一定要辨别得清楚。“作用”的话,就是感果的异熟方面的功能,是善根,也是特别的,这个我们要了解,这个概念前面……。所以他引有很多啊,有很多这个布施、持戒这个果在,但是呢等流没有了。还有一种呢,他果虽然没有了,布施、持戒的果虽然没有了,下一生感得的很穷,但是呢,欸!他就是布施的施心还在。这个地方我们要辨别得非常清楚。

However, as this is important and as it is critical to analyze it using the scriptures of the unique Buddha and the reasoning based on them, you should research the scriptures well and do an analysis. 

【唯应依止佛陀圣教及依教之正理而善思择,故当善阅经教而善思择。】

这一个地方,他特别下一个结论。因为前面刚开始的时候,他为什么要这样辨?因为有的那些智者,换句话说拿我们来说,有的那些祖师们这样说。那个就牵涉到我们现在目前真正实用的,啊!说这个祖师这么说、那个祖师这么说,大家的概念莫衷一是;更进一步,现在我们眼前更是啊,不要说祖师,那更是百家竞鸣,各说各的。那么我们怎么办呢?我们一定要“依止佛陀的圣教”,然后呢,佛陀的圣教还要经过细辨─“正理而善思择”,所以一定要根据大经大论。

本论还有一个特别的好处,什么好处啊?你就是个大经大论,各家各派的说法又有不同,本论之真正殊胜的地方就在这里了。经过他这样地抉择以后,你晓得:哦!原来 (p49) 啊!龙树菩萨性宗一系解释的意趣在哪里;然后无着菩萨相宗一系解释的意趣在哪里,彼此之间绝对没有矛盾冲突。只有什么?只有深浅程度的不一样,乃至于针对的对象差别这一个。你对这一个完全了解了以后的话,那就对了!所以一定要告诉我们“善思择”,既然你要这样的话,那要“善阅经教”。这个阅这个经教,不是单单多看哦!我们现在看,看是看得很多啊,但是不善阅,这个很重要,这个很重要!要善阅这是善于闻,“善思择”要善思,那个要把握住这个真正的正义,那就对了。

Thus, the invisible faults of anger are that it projects its own fruitions, which are extremely unpleasant, and that it prevents the arising of the measureless very pleasant fruitions of its opposite virtue. 

【如是能引极非可爱粗猛异熟,及能灭除余业所引最极可爱无量异熟,是为非现见之过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