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44卷B面

(手抄稿 第十八册 p265)

p. 564 (4)

【此复当作真佛身想,不应作绘铸之像想。】

这个要注意的。

【惟当于一所缘令心坚住,不可改换众多异类所缘。】

这也是另外一个重要的。所以我们一旦选定了以后,那就是这个,而且这个使得心哪,要坚固不要换。这个在前面讲正修的时候已经说得清楚,在你没有修的之前,你一定要广泛地找种种的根据,对于你所修学的这个内涵,有个确定的认识,次第、步骤等等,到那时候啊,这样去。那么开始的呢,

【先令身相粗分略为明显,即应专一而修。】

(p266)不是说你一开头相观得很细。开始的时候,是你先取这个相,然后呢闭上眼睛也好、开上眼睛,欸!大概的一个约略的影子。有这个影子了,就安住在这个上头。一影子模糊了,再来!乃至于刚开始影子都没有,怎么办呢?就是你心里面就想:觉得我现在这个心,嗯,有个佛像,那么就想这个。过了一下那个心识又乱了,那么你又把它收回来,再这个样,这样。所以主要地我们了解哦,定这是什么?不是定外面的东西,使得我们内心那个散乱啊,慢慢地能够如我们心意所要的安住下来。一定的啊,要把散乱的拉回来,而且一定开始粗乱的。所以你开始的时候,是要使得心觉得,欸,凝聚在一个地方,你就安住上面,慢慢地练。练了以后,那它一方面心能够凝聚,你能够凝聚了,它的观察的力量就慢慢地产生了─大、深、细,那个时候你才能够一步步地深入,这个是很重要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略略有了,那就安住,不要先求,先求的话一定不成功,一定不成功!还有,

【尔时若观黄色现为红色,欲观坐相现为立相,欲修一尊现为多尊,则不可随转,唯应于一根本所缘令心不动。】

这个是重要的喔!就是你要观的什么样,那就是什么样,颜色也好,所谓显色也好,形色也好。这个显色,就是青、黄、赤、白等;形色就是坐、立等等,这个。还有呢你观(p267)的时候一尊,就是观那一尊,不可以随着乱转,就是你根本所缘的,这个心安住在上头。

现在我们继续下去,刚才说这个,那个时候你看的、所缘的,根据你所决定的形相也好、颜色也好,然后数量也好,要确定是这个。如果说它现起来这个跟你不一样的时候,你一定不可以理它,这个很重要、很重要!所以实际上真正的,现在我们只是讲一个大纲、大原则啊,你们千万不要拿这个大原则,马上就去自己去忙去了,这个自作聪明是一定被聪明误掉!有善根的人,那他的的确确,你只要去努力地忏悔,到那个善根发起了,欸,它有很多现象就会现起来了。否则的话,你没有的话,如果说前面那个基础,比如它正规地说,前面那个基础的话,这个戒基是一定要非常稳固。而这个戒不单单是只说:啊,现在呢你衣服晓得怎么穿,走路怎么走,喔唷,然后呢乃至于啊,什么过午不食,不持银钱,不是这一个。要心理上面,要正知见相应,要这样子持。你能够这样的起心动念之间这样地观察,而能够证得戒体不破坏的话,那学起定来,那就很容易,这个是我们必定要知道的!

所以,以我们目前来说,那个天台的《小止观》,前面告诉我们那个方便,这个二十五方便,那说得很清楚、很清楚,啊,很清楚。那是我简单一点地来说,那么我们现在继续下去。前面说“唯应于一根本所缘令心不动”,在你所缘的这一个确定的根本上面(p268)哪,不要动摇,不管它现什么,不管它!

【圣勇师云:“应于一所缘,坚固其意志,若转多所缘,意为烦恼扰。”】

就这样,你一下摸摸这个,一下摸摸那个,对不起,你那一定不行,一定不行!

【以是作意所修身相时,祇要有粗分于心现起,即是获得所缘境,当缘彼而修也。】

所以当我们确定了,这样去观察、去作意所缘的那个佛的身相。只要那个时候心里面有一个大概的粗分现起来的,一现起来了,然后你就安住在上头。不要更希望它,哎哟,更好一点,不要!你只要呢能够安住在上头的话,真能安住的话,它自然而然慢慢地越来越宁静,越静就越细,越细就越显,这个是它的真正的诀窍。不要你去想,你一想的话,那个心实际上被你这个乱想、妄想,就散乱掉了,它就不行。下面第二:

【◎ 辰二明如何修住心。】

怎么在这个上面安住呢?

【《辨中边论》云:】

它这个上头告诉我们,所以这种大经大论哪,都告诉我们最佳的修行的方法。所以其(p269)实这个道理前面一再说过的,啊,我们总觉得经论好像不合适,实际上那个经论是告诉我们修行方法最正确的指导。当然,你如果找到一个真的善知识,他把那个经验告诉你,也是一样啊!所以这个经论本来就是佛菩萨的经验报告啊,这是我们要了解的!这个内容,必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把握。那么这个论上面怎么说呢?

【“懈怠忘圣言,及沉没掉举,不作行作行,是为五过失。”】

说一共有这个五样东西,那个学定的时候,所以得不到定,由于这个过错。

【此说由断五种过失,修八对治行而修止。】

由这个过失障碍着,不能得到定。那么现在你对治它,那个对治它,一共有八种方法。把前面这个五个过失,能够针对着它,把它弄好的话,那么你要学的定,就学得起来啦!现在第一个:

【初于三摩地起加行时,懈怠是过失。】

真正要学定的时候要起大精进的,要起大精进的。所以你不能精进,懈怠,对不起,那没有用,没有用!

(p270)【对治此过共有四法。】

用四个方法来对治它。

【《中边论》云:“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

那么这什么意思呢?下面:

【所依】

就是说你要想修的时候依靠什么,就是所依止的。

【谓希求三摩地之欲心,】

所以你一心希望要求得这个─欲,实际上平常我们说善法欲。我们现在世间的也是欲,这个欲是什么,欲望贪着世间,就是这样,这么简单!贪爱之欲,与无明相应的,贪一点舒服,贪一点便宜,结果呢,得到了舒服,得到了便宜。不过这个得到了眼前的舒服、便宜,懒惰的话呢,轮回生死,受大痛苦。现在叫善法欲,你有了善法欲才能勤精进,你能勤精进就得到,小则生死当中增上,大则脱离生死。

【此是勤修三摩地之因。能依谓精进。】

(p271)所依是欲,能依是精进。换句话说,我们一个人,能叫能,坐在椅子上面,椅子是我们所坐的地方。现在我们修的,所依止的什么?欲,就是一个依欲─大善法欲,有一种非常强烈地好乐之心,一心要学这个。因为你要学它,然后你精进努力地勤,所以欲为勤依,这个很清楚。

【所因谓见三摩地功德之信,此是欲心之因。】

因呢?为什么你会有这个善法欲呢?所依靠的原因在什么呢?那是见到这个三摩地有殊胜的功德,产生了信心。所以这个“欲心之因”,所以信为欲依,欲为勤依。然后呢,经过了勤勤地修练以后,就得到了你所修练的结果。

【能果谓轻安,】

此果是轻安,轻安换句话说得到定。得不得根本定,判断的因,不在心得不得定,这个上面,后面说得清清楚楚:你得到了心一境性,心完全是安住不动了,如果未得轻安,没得根本定;得根本定的时候,一定轻安俱起的。所以判断得不得定,不在你的心定了没有,而在定心以后,起未起轻安,这个经论上面判别得很清楚。我们现在很多人因为不善经教,所以往往未得谓得,起增上慢,那个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所以他上面说的所依、能依,所因、能果,就是这个。

【此是精进之果。】

(p272)下面解释:

【由依净信引生希欲,依止希欲发生精进,依精进故引生轻安。】

由依净信所以引生希欲,就是善法欲;由于这个希欲─善法欲,发勤精进;由于勤精进修行,那么得到了这个定共根本定引生轻安。所以现在我们总是:哎,这个修行好!现在很多人觉得:哎呀,看见了修行啊,你什么事情都不要做的,跑到这里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哎呀,这轻轻松松地睡睡觉、吃吃饭,那是一点用场都没有啊!这是我们务必要了解的!而且这一种情况,耽染下去的话,结果的话,贪这一点要,眼前小便宜,后面是非常可怕!

【故此四法是五过失中懈怠之对治也。】

所以第一个懈怠的真正的对治,就是这个。那么八对治当中呢,已经去掉四个,这个头上四个对治那个懈怠,后面四个就是讲下面四个:

p. 565 (2)

【◎ 次精进修三摩地时,忘失教授是过失。】

然后呢,你要得到这个果的话,从那个时候要精进修,修的时候要正确的如理的教(p273)授,这个最重要!如果说对于这个正确的教授你没有的话,那一定不行。关于这一点哪,所以我们常常记着:我们修学佛法,千万不要学“我”,这个是最危险的,最难破的。但是呢,你认得破它还很容易喔!昨天就有一位同学,哎呀!他好高兴跑得来,他摸了很久了,摸了很久了,平常我一直鼓励他:你要多思惟、观察。这样呢,平常因为他平常不太习惯,他最近很好,他常常有一些问题来问。刚开始的时候固然东问西问哪,问得完全不相应。欸,不怕!你只要肯胡思乱想,你开始脑筋动了以后啊,我晓得你错在哪里。然后呢一步一步改正,最后从这个上头慢慢地改正。当然这个时候如果你问了半天了,还是固执成见,那是一点用场都没有的,刚才说过了。欸,他慢慢地改了,就这样。然后呢,听完了以后他不一定懂,他去揣摩,“哇!”你只要肯这样,就很快得到了,哎呀,是欢喜得不得了!

就是把这个经论上面告诉我们的正确的内容,你真的了解了,一定能够把我们内心那个烦恼……。不过这个在闻、思阶段,刚开始哦,只有这个因。要晓得你有闻、思的因,自然而然就感得思、修的果,这是一定的。所以这个地方啊,这个“教授”的定义,我们一定要把握得住。不是我多看了一点书可以懂得的,常常记得这个话!如果多看了一点书可以懂得的话,学校早就关门掉了,书店发达得不得了。实际上呢,我们每一个人都看得(p274)见,世间那么浅近的东西,最好的学校,那就是学生最多。不但学校,而且老师,为什么原因?那就是他能够把书本上的东西,能够经过他善巧递到我们心上的。现在我们居然修学世间的,那么凭我们自己看看就懂的话,那这个是一个大错误,我们现在都了解啊!所以,

【对治此过当修正念。】

记牢!这个里边有两样东西:第一个呢,教授正确的内容;第二个呢,有了正确的内容不要忘失它,所以他这个地方告诉我们─要修正念。

【非仅不忘所缘便足,内心专住所缘境已,要有明了之定解方可。】

关于这个正念,是什么呢?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不是现在一心观想那个佛像吗?这个佛像现在我们心所缘的吗?不是说你有了这个,而且对这个内心所缘的啊,不但是专住,心不动乱,而且要明了喔!很清楚、很明白,就这样。确定这么清楚明白,不是含含糊糊;不要说含含糊糊不可以喔,稍微这个明了这个力量,稍微慢慢地减轻一点的时候,那就错了!关于这一点,这个《广论》上面辨别得非常清楚,这个地方只是说一个简单的大要。所以我们现在啊,含含糊糊睡在那里,居然打了一个瞌睡,然后呢说学不倒单。你们了解了这个,你就完全错了,晓得。不要说打瞌睡不可以,就算你所观的,稍微(p275)那个时候有一点这个不明白的时候啊,那已经错了。这细微的沉相,那是最难克服的一样东西,最害的这个,一定要非常强有力的明白的力量。

【《集论》云:“云何为念?于串习事心不忘为相,不散为业。”】

所以这个得定之前,一定要念力心起来。什么是念呢?这个念的行相是什么呢?换句话是讲现在这个法相喔,就是说对于你要学的这样东西,要不断地努力串习这个心不忘。平常我们不忘的话,“喔!我记得住了。”不是的,完全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不忘,不是说你记牢这件事情;就是说当心里面,眼前在这个上面并没有跑掉,就在你眼前,一定是这个样,说“不散”。

所以譬如说你念佛的话,不一定我们是说,哦,观想念佛啰,是持名念佛。换句话说,你那个心哪,这个佛号就是源源不断潮涌而来,一念不断,这个才是念佛的真正的念力现起的时候。这个还不是得定喔!我们要分得很清楚喔!平常我们说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的话,这是念力,还没有得到定的时候。由于这个念力更进一步,那个时候心还是不乱,这个你必定要对这个教授有正确的了解,那才晓得。

【谓不忘失所缘境,令心与境串习和合,即念自性。】

(p276)就是这个,对于你所观的不可以失去,忘掉那更不谈,这一念─不可以!那么那怎么来的呢?就是你对于所缘的修习又修习,修习又修习,成习惯了,一点点串起来,中间没有一点漏洞,那个特质就是念,所以念的自性是这个。所以我们平常说,啊,念佛了,得到了这个成片了,通常说;或者禅定的时候,说功夫落堂了。换句话说,它这个念,是念力现起的时候,念力现起的时候。而且这个念呢,一定是很明确地,确定很明白地了解你所念的这个对象的时候,那不是含含糊糊的,这个我们必定要了解它。

【◎ 第三心住三摩地时,掉举沉没是过失。】

第二呢是“忘圣言”,再下面的话呢,就是沉没及掉举。当你已经心开始安住不散乱的时候,那个时候它又有问题来了。什么问题呢?就是掉举跟沉没,那个掉举跟沉没是怎么样行相,如何对治呢?

【对治此过当修正知。】

前面忘失的话,忘失教授─正念,这个地方是正知。

【由正知力,观察沉掉,为生未生,见沉掉生,上者迎头遮止。】

(p277)就是你正确地了解,而且是一种力量哦,所谓“正知力”!那个时候去观察,是什么:是沉没还是掉举,生了没有生。当这个生起的时候啊,要怎么办呢?要“迎头遮止”。最好的,就是它快要生的时候,你就感觉到它要生起了,你就能够遮止喔!欸,这个东西不简单哪!平常我们刚生起就能够了解了,把它消除掉、净除掉,已经算好的。

【中者才生寻灭,下者亦须生已不久即当断除。】

最起码的,生起来了,没有多久你要断除。所以实际上,平常我们为什么以前常常说的这个,说:不要忙着去盘腿呀,不要忙着说,哎呀,不倒单哪!实际上的坐在这个地方打瞌睡,那是一点不相应啊!养成功这个习惯,将来你一辈子“一生善行终成过失”啊!我在以前刚开始曾经给大家说过这个公案,大家还记得吧!喔,一个老法师,鼎鼎大名的老法师,我跟他去学。然后呢,我想在座的很多位可能没听见,我又重说一遍。他一早晨起来,他告诉你,哎哟!他说有一点昏沉,我想没有错,今天起得很早。然后呢,吃过饭了以后他还是昏沉,“哎!吃过饭也昏沉。”我想没错、没错,吃过饭是有一点。结果到第二座的时候还是觉得不行,嗯,到了下午他没藉口好讲了。结果一天六座是座座坐上去没三分钟,就呼呼……就低、低、低就这样了。开始的时候涕慢慢地下来,到后来口水(p278)也流了,后来乃至于这样了!第二天哪,干脆好了,回去吧!我也想:好了,这是该回去了。那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喔!

我是绝对不说是什么人,这个变成功对其随便地轻诽,这是我告诉你们这个道理喔!这样。所以不要说:“哎呀,我在那儿学定啊!”你对于这个定的真正的教授没有正确的内容之了解之前,那个都是啊─空浪费生命是小事,养成功恶习,刚才说过了,前面一再说过了,原地踏步还算你幸运,你是越走越远,然后回来的时候千辛万苦。我们现在为什么改,改不过来,就是这个习性嘛!说实在的,简单得很─一张嘴巴,这么简单!叫你今天换了一个口味,叫你吃啊,你觉得不习惯。没有一样例外的,你不知不觉当中,就是会陷在这个习惯当中。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情喔!所以祖师一再告诉我们的原因,“宁愿千年不悟,不要一日错路”啊!因为走错了很害的。

所以我们眼前,当然你们说有一个善知识,跟着他。喔!如果佛在,那是,这个都不要了,你跟着他保证是百分之百地成就。可是所以百分之百地成就,你对他也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喔!如果你绕着我的知见转的话,佛来也莫奈我们的,莫奈何喔!那么在这个地方真正重要的话,注意!要学佛,千万不要学我。

乃至于到现在还是这样,很多同学来问问题,我已经告诉他了,他还问:“那我这(p279)样做怎么样?”我已经明明针对着他问题告诉他了,他还一定要说“我这样做怎么样?”我就心里想,我怎么讲呢?到最后,他还往往还告诉你说:“啊,老法师啊!跟你讲了几次,总觉得你好像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我一开头就告诉他了,他偏偏说,他要这么做怎么办,我还很耐着心告诉他。他实际上呢,我后来了解了,原来啊,他为他所想的要找一个藉口,最好─哎呀,我这样,然后呢你说对、对、对,让我去做。如果我在这里,我能这样做吗?所以诸位呀!你们务必在这个地方,要努力地反省啊!这个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啊!

这是我以前也是犯这个毛病,所以我们现在都是什么啊?为自己的错误找最佳的保护:喔,因为那个老法师告诉我的。我想我这个已经失败的经验,我不能再害你们,我绝对不会:“啊,对、对、对!好、好、好!”那不会。至少我把我错误的经验,我不知道,我老实不客气,我就告诉你,你这个我不知道。再不然,也许你这个对,但是我没经验过的,也告诉你,这个是我现在的态度。同时对你们学的人来说,这一点千真万确喔,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到!

所以我在这里啊,太多这种情况,告诉你们怎么做;照着你的老习气,然后去做,那没有办法好想,这是个人的习气。所以我说,为什么要请大家看看《法华经》,道理就在(p280)此。一开头,那《法华》上就告诉我们,佛说得清清楚楚:我这个多生多劫把那个东西告诉我们哪,但是你就照着你的习惯就走,那对不起,那只好让你慢慢地去玩吧!就是这么一件事情。所以你们千万注意哦!这个习气之难改,现在我们趁没有养成功─恶习不要养成;养成功了努力去改,修行没有别的,就是这个。

所以他说,对于这一个事情啊,我们要这样去断除。不是说沉沉地在那地方,然后说:哎!我今天学了一个这个不倒单。不!不倒单是,它的的确确那是了不起,真正大修行人的确不倒单。所以我在这个地方,不是说不倒单不好啊!你一定要正确地了解,你这个不倒是什么东西的不倒。是你心不倒,还是身不倒?心不倒,对了!哪怕你睡在这里也对呀!所以有这个公案:“啊,你们在这儿坐禅,你看看,哪!这个坐禅的榜样。”大家跑到后面去一看:欸,那个家伙睡在那里!他就在那儿坐欸,祖师也赞叹他啊!这个是真的典型的样子,你们要注意喔!所以我们现在学那个形相很容易,学的内容,就在这个地方要注意!

【如是沉掉二法,为修清净三摩地之主要障碍。】

真正要学如理的这个,学的三摩地,就是定啊,最主要的障碍就是这个两样东西。

(p281)【如云:“于明了分沉没为障,于专住分掉举为障,故当了知沉掉为修清净三摩地之主要障碍。”】

我们真正学定的时候有两个重要的:一个呢,明;还有个呢,净。明的话,就是明明白白;净的话,不动乱。那么当沉的时候,这个不明白了,这是所以沉是明白的障碍。还有呢宁静呢,散的时候,这个掉举就是散的一个行相,那个是一个障碍。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那个障碍,那么这个障碍就是沉跟掉。你了解了才能够懂得怎么去对治它,把它对治它了,才能够修行成功。

【故当善知沉没,掉举,惛沉之行相。】

所以啊,要了解这一个它真正的状态。

【其中惛沉,《俱舍集论》皆说所缘不明了,身心粗重为相,是痴分摄。】

这个上面,前面说沉、掉,可是它下面呢,沉没、掉举、惛沉。这个我们往往把沉没跟惛沉两个混为一谈,实际上这个不是一样东西喔!所以讲,刚才讲法相、法相就在这里,这一切法的真正的这个状态,你一定要了解得清清楚楚。因为人家要告诉你,一(p282)定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然后呢这个语言、文字所指的内涵,你要正确地认识,哪一个错,如何去改善,改善了以后应又如何,这个都是要靠这些东西。那么惛沉是什么?《俱舍论》上面说:“所缘”的,就是你所心所看的不太明了,那个时候是什么?“身心粗重”,身心都重,是痴分所摄,贪瞋痴当中的痴。那么沉没呢?不是惛沉喔!“沉没”有两种:

【沉没有粗细二分,粗者,令心黑闇,或于所缘虽未散动,然失明了之力,但澄净而已。】

喏,看看喔!现在这个沉没的行相,它还有粗、细两分喔!粗的是什么,那个心黑闇,就是不明白了,那个黑。还有呢,那个时候它虽然黑闇,但所缘的却是没有动。或者虽然不黑闇,这个明了的力量慢慢地减弱了,但是呢,它还宁静,很澄净,就这样,这个是粗的。

【微细沉没,谓有明净二分,而于所缘无定解力。】

那么细微的沉没呢?“净”,换句话说它还是不动,一点都不动喔,明还有喔!但是那个时候对于这个明哪,没有定解力。这个一定要你们真正学的时候,你才了解了。换句话说,真正在学这个止的时候,对于你所观的,譬如观那个佛像,那是很清楚的这种形(p283)相概念在这个上头。或者说你念佛的时候,不要说得定,那念力现起的时候啊,那个绝对不是佛号含含糊糊,似有似无的样子。所以很多人说:“哎呀!我在那儿念佛,平常的时候不行,那坐在公共汽车、走路的时候,好像来了。”那个就是念头上面浮在那里似有若无,那根本不晓得十万八千里,他还觉得有了。

这个完整的教授说得清楚,是啊,一定不但是一点都不动,而且非常清楚,这样。不但明白,而且非常有定知。说:所以那个念的这个行相啊,要敲下说,谓“定知相”,这是我们要晓得的。当然那是我们讲持名念佛,因为平常的时候,我们大部分同学是修这个;如果说你观像什么等等的话,对于你所看的要很清楚。这个稍微对于这一个明哪,有一点点不清楚的时候啊,那时候就是细微的沉相,所以对于“所缘无定解力”。

【略为低缓。】

稍微,不像应有的状态这样,差一点的时候就是。所以这个时候叫:

【不应误解沉没昏沉为一事,】

沉跟惛是两件事情哦!